栏目导航
“5年=50年”为什么2000年后中国电力、钢铁、石化等产业的发展速度能显著加快?
来源:欧宝娱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30 16:19:23
2000年以前,总觉得中国经济还很落后,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巨大,根本不敢奢望有朝一日中国能够赶上发达国家。
事实却是2000年以后随着持续的快速地增长,中国在电力、石化、汽车、造船等很多领域已经不知不觉地追上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GDP总量也坐二望一。
2000年中国的发电量还只有1.37万亿千瓦时,当年美国的发电量是4.05万亿千瓦时,中国的发电量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仅仅过了10年,到2011年中国发电量就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发电量最多的国家,而同期美国发电量却没有大的增长;到2024年中国发电量已经是美国的两倍有余。
200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还只有207万辆,生产规模只有美国和日本(汽车产量超过1000万辆)的五分之一。
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3000万辆,而此时美国和日本的汽车产量已经不足1000万辆。
从产品产量的绝对值来看,中国多个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在2000年后显著加快!
十五时期(2001~2005),中国发电量在5年里增加了1.13万亿千瓦时,几乎相当于前五十年的发电量增量。
十一五时期(2006~2010),中国发电量在5年里增加了1.73万亿千瓦时,大幅超过前五十年的发电量增量。
在2011~2020的两个五年计划时期里,中国发电量仍就保持了快速地增长,增长幅度依旧超过了前五十年的发电量增量。
为什么中国的发电量增速在2000年后显著加快,5年发电量增长的幅度就能超过前五十年的发电量增长的幅度?
不仅如此,2000年后电力工业发展速度的显著加快并不是中国各产业的个例,我们在其它产业中也能够正常的看到相同的现象。
在2001~2015年的十五年间,中国水泥产量在3个5年时期的增长幅度分别是4.72亿吨、8.11亿吨和4.80亿吨,3个5年时期的平均水泥产量增量几乎相当于前五十年的产量增量。
直到从2016年开始,中国水泥市场基本达到饱和,水泥产量才开始停止增长。
在2001~2020年的二十年间,中国钢产量在4个5年计划时期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29亿吨、2.83亿吨、1.65亿吨和2.61亿吨,每个5年计划时期的钢产量增量都超过了前五十年的钢产量增量。
在2001~2020年的二十年间,中国化纤产量在4个5年计划时期的增长幅度分别是971万吨、1425万吨、1742万吨和1193万吨,2000年后每个5年时期的化纤产量增量不仅都超过了前五十年的化纤产量增量,而且发展速度还一直在加快。
2000~2020年,中国乙烯产量在二十年里增加了1690万吨,平均每5年增加423万吨。
2021~2023年,中国乙烯产量在3年里增加了1254万吨,上涨的速度更是超过了2020年前的所有时期。
中国加入WTO只改变了市场需求这一个条件,产业发展其它方面的条件基本都没发生重大改变,仅用加入WTO这个因素是无法解释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上涨的速度会突然加快。
特别是对于电力、钢铁、水泥等产业而言,这些产业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加入WTO对这些产业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最重要的包含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这一些要素涵盖了产业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能够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完整循环。
2000年后中国各产业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是哪方面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呢?
深入分析各产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得知2000年后各产业加快发展的最终的原因是技术!
2000年前后中国诸多产业的核心技术都实现了突破,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了自由王国阶段。
我们以电力工业的火力发电技术为例,详细讲述2000年前后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转变。
以火力发电设备的蒸汽参数(温度和压力)为标准,我们把中国火电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新中国火力发电技术的起点是苏联援助的中压和高压火电技术,发电机组容量一般只有几万千瓦。
在掌握捷克和苏联火力发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研发逐步的提升火力发电技术,自主研制了高温度高压力机组和亚临界火电机组。
但是由于技术基础薄弱自主研发困难重重,例如20万千瓦超高压火电机组从1964年开始设计到1979年鉴定定型共花了15年时间。
1980年一机部从美国西屋电气和燃烧工程公司引进了30万和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并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了首台火电机组的制造。
首台30万千瓦机组主机于1985年12月20日在上海完成试制,1987年6月30日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发电。
首台60万千瓦机组主机于1987年12月17日在哈尔滨完成试制,1989年11月4日在安徽平圩电厂投入运行发电。
通过持续15年的消化吸收、国产化和优化创新,中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形成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批量生产能力,其技术经济指标和安全可靠性都达到了当时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型30万千瓦、6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为中国电网的主力机组,使得中国电力工业发电量的增速显著加快。
从2000年到2006年托克托电厂先后建成8台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托克托电厂安装的8台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基本都是国内企业制造的,是国产火力发电装备支撑了托克托电厂的快速发展。
在掌握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国在2000年开研制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从2003年开始制造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
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以华能集团浙江玉环电厂为依托工程,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投运,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分别制造了汽轮机、锅炉和汽轮发电机。
2006年和2007年,山东邹县电厂和江苏泰州电厂的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分别投运,制造企业分别是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
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哈尔滨电气和上海电气开始生产火力发电机组,到改革开放后引进亚临界火电技术,再到2006年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投产,中国用了5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火力发电技术的追赶。
从引进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到能够批量制造火电机组,中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一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能批量制造亚临界火电机组。
其中首台30万千瓦机组的制造和安装用时近10年,首台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的制造和安装用时近12年。
掌握技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有产业基础、人才基础,需要有资金支持,需要有市场需求,在中国这一切都是在国家的统一协调下实现的。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形成闭环之后,产业高质量发展才会进入可持续阶段,发展速度才能显著加快:
消化和掌握亚临界技术,我国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花费了差不多20年左右的时间;
但是从亚临界到超临界,从国家决策时间算起到首台机组安装,仅用时两三年的时间;从超临界到超超临界,用时也不过两年时间。
因为通过前期的努力,中国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教育体系和研发体系,中国火电工业的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的进步只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因素,只有在产业体系、人才体系、融资体系等条件都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其它条件,弥补技术差距正好是最后一个条件。
不论是钢铁工业、石化工业还是汽车工业、船舶工业,中国在2000年前乃至改革开放前都具备了产业发展的条件,只是在技术水平上与世界还有一定差距。
通过宝钢二期成套设备的制造,中国基本掌握了大型高炉、连铸机、热轧机、冷轧机等核心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完成了钢铁工业的技术追赶。
时间:2002年,池州海螺和铜陵海螺两条日产5000吨熟料示范生产线建成投产。
通过海螺集团日产5000吨低投资、国产化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建设,完成了水泥工业的技术追赶。
在中国的产业发展史上,2000年前后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点,中国诸多产业恰好在这一段时间点完成了技术的突破,基本完成了技术追赶。
技术突破是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个条件,在补足了这块短板之后,中国产业的腾飞自然水到渠成。
如果以产品产量为标准,中国各产业发展起来绝大多数都是2000年后的事,2000年前各产业的发展成果相对有限。
但中国能够发展起来,可不单单是2000年后这二十多年的事,2000年后的迅速增加只是结果,而不是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和全部。
中国工业化的努力持续了七十多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就开始工业化,努力掌握各产业的技术。
从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三线年代引进西方技术的“四三计划”和“七八计划”,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引进,再到加入WTO后的进一步开放——正是有了这一系列的努力,才有2000年后的快速发展。
经过近50年的艰苦奋斗,电力、钢铁、水泥、造船、石化等多个产业在2000年前后基本上完成了技术追赶。
在完成技术追赶之后,加上早已具备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其它有利条件,中国才能进行大规模的产能扩张,然后才是电力、钢铁、水泥、化纤、乙烯等产品产量的高速增长。
印度和越南等国在加入WTO之后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显著改善,基础产业没有像中国那样出现快速地发展,根源在于印度和越南都没有掌握各产业的生产技术,只能依靠技术引进,因此投资所需成本高、发展速度慢、国际竞争力差!
我们政府是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历届政府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策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收获了发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播种和浇灌早在1949年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完成。
我们既有坚定的长远发展目标,也有机制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这是中国区别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最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