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催化神奇 以科技回报祖国_欧宝娱乐官网入口-OB体育下载网址-app客户端ios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慈云寺桥住邦2000大厦2号楼903室
  • 邮编:100025
  • 电话:15705513598 解先生
  • 电话:13966379498 解先生(微信同号)
  • 邮箱:352751976@qq.com

用创新催化神奇 以科技回报祖国

来源:欧宝娱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10-09 17:18:28

  谈到中关村科技园20年来的发展,闵恩泽说,中关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20年来,中关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体制机制来看,中关村科技园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逐渐完备,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旗帜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的源泉。从早期的联想汉卡、四通的2401打字机、北大方正的激光照排系统,再到今天的龙芯、中星微芯片、闪联标准、TD-SCDMA标准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都产生于中关村,并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还表示,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科技园区也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当前园区应该普遍面临创新问题。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也为园区指明了创新的方向,但如何创新、怎么来实现园区转型依然是困扰众多园区发展的问题。作为我国第一个科技园区,其在创新方面的一些做法还是很值得其他园区借鉴的。

  市场需求,好奇驱动,苦苦思索,趣味无穷发现创新,十分快乐。

  做好科研首先要做好一个人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第一位是帮助别人出成果,而不是自己出成果。

  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闵恩泽:石油化学工业催化剂专家。四川成都人。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2008年2月17日被评为 “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获2007年荣膺十大科技英才奖。被誉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接近一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抒写了一部足以令人们敬佩的卓著功勋;他在国家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燃烧了自己,照亮了能源产业;他把创新当做快乐,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也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与我们敞开心扉,把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他就是著名石油化学工业专家、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闵恩泽。

  1955年10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为了参加新中国建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之初,很多单位都不敢接受从美国回来的人,接连吃了几次闭门羹。闵恩泽说,他很感谢当时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助理徐今强,分配他们去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结缘,这一开始注定就是一辈子。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从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闵恩泽回忆说。实验设备也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更棘手的是,国内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不过闵恩泽认为,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后而不争气的颓废习气。他满怀信心地组织大家制订建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他亲自出去购买材料、添置设备、选拔人才。仅仅几个月,就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中型试验装置。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就边学边干起来了。没有技术资料,他组织大家收集国外有关学术论文、专利文献、产品说明、广告图片,从多方面掌握国外技术发展状况,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摸索试制国内需要的催化剂。他们为查阅资料、摘录笔记,度过不知多少不眠之夜。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闵恩泽和他的助手们在大连石油研究所等兄弟单位的配合下,陆续研制成功几种主要石油炼制催化剂并投入工业生产。

  1959年,苏联援建的我国现代化100万吨/年兰州炼油厂投产,其中有一套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是核心,它把重油二次转化为航空汽油,所用的移动床小球裂化催化剂一直从苏联进口。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后,苏联开始以次品供应。“1960年开始,苏联逐步减少以至最后停止了对我国的催化剂供应,当时库存的催化剂只能维持一年,直接威胁到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石油工业部的老部长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把研制催化剂的重担,交给了石油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闵恩泽”

  闵恩泽,临危受命,全身心投入其中,立即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参加工厂设计,确定工艺、设备选型;最后担任工厂开工副总指挥。那些日子,他吃在现场,住在办公室,每天8点开始工作,一直忙到夜里1点多,接着又开碰头会,通常都是凌晨两三点才休息。闵恩泽决心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用艰苦的劳动去开垦这片广阔的处女地。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克服了一个个难关之后,他们终于实现了试生产的成功,生产出了我们自己的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此时,离催化剂库存告罄仅有两个月时间。催化剂供应及时得到了保证!问题解决了,试生产成功了,闵恩泽却病倒了。回北京之后,在一次过敏性鼻炎的体检中,医生惊讶地发现,闵恩泽已经患上了肺癌,需要动大手术!就在闵恩泽还不到40岁的时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的两页肺和一根肋骨!

  大病初愈,他爬几层楼梯都会气喘吁吁,闵恩泽探索的脚步却并未停止。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接连攻克了重重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叠合催化剂和铂重整催化剂等。在这些成就的带动下,一批催化剂工厂、炼油厂拔地而起,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发展的基础。之后,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但大大满足了国内炼油生产的需要,而且屡次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国也慢慢的变成为世界少有的裂化催化剂供应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年过半百的他又另辟蹊径,转向难度更大的原始创新。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指导研制出非晶态合金、新型择形分子筛等新催化材料,开发成功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石化相继耗资60亿元,引进两套以苯和甲苯为原料的己内酰胺装置。但到2000年时这两套装置年亏损近4亿元。一直搞催化剂研究、已是70多岁的闵恩泽再次临危受命,转入他并不熟悉的化纤领域。他牵头组织全国的相关单位和人才联合攻关,指导开发成功“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己内酰胺加氢精制”等绿色新工艺,仅花了7亿元就把引进装置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倍,而且从源头上消除了环境污染,使企业迅速扭亏为盈,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进入21世纪,能源危机日显。年近八旬的他又把目光转向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出“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采访中,闵先生念念不忘今后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50多年自主创新的案例写下来,因为它们真实生动、容易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培养创新型人才。一是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方面继续努力。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很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学工业科技的前沿。20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21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指导学生开展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的基本工艺研究。目前,已开发成功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建成2000吨/年的中试装置。

  石科院院长龙军这样评价闵恩泽:“他的巨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卓越的科研成果,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面对赞誉,闵恩泽真诚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